时间: 2025-04-28 22:5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1:11
“扶老携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帮助老年人,扶持弱者。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文学作品中,“扶老携弱”常用来描绘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如在古代诗词或现代小说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的善行或批评缺乏同情心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同义词在表达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行为上相似,但“扶老携弱”更强调对老年和弱者的特别关怀。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的是缺乏同情心和不愿意帮助他人的态度。
“扶老携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高,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增加。
在**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因此,“扶老携弱”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弱势群体问题的凸显,这个成语的社会意义更加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社会的和谐与人们的善良。它鼓励人们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许多“扶老携弱”的场景,比如在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或在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扶老携弱行,人间温暖,心间花开。”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年轻人帮助一位老人过马路,周围是和谐的社区环境。这样的场景可以搭配温馨的音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和行为可以用“helping the elderly and the weak”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的关怀和帮助的意图是相似的。
通过对“扶老携弱”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工具。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歧下。
1.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2.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
3.
【携】
(形声。从手,隽(jùn)声。本义:提着)。
同本义(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
【引证】
《说文》-携,提也。 、 《诗·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组词】
携壶;携带、 携酒牵羊;携杖
4.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