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8:09
“享祀”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享”和“祀”。其中,“享”字意味着享受、享用,而“祀”字则指祭祀、供奉。因此,“享祀”整体上指的是进行祭祀活动,并享受祭祀带来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享祀”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祭祀仪式,强调其庄严和神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这个词汇用于学术研究,描述古代社会的**实践。
“享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活动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文化或学术研究中仍保留其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享祀”是连接人与神、祖先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对先祖的尊敬和对神灵的敬畏。这种仪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享祀”一词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古代的仪式和传统。它可能唤起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中遇到“享祀”的概念,如参观古代祭祀遗址或参与家族的祭祀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古老的祠堂前,享祀的烟火升腾,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祈愿着未来的安宁。”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祠堂,香烟缭绕,人们在进行享祀仪式,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体现“享祀”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sacrifice”(牺牲)在英语中也有祭祀的含义,但更强调牺牲的意味。
“享祀”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中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和家族文化。
1.
【享】
(会意。本作“亯”。从“高”省,“曰”象进献熟物形。本义: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享,献也。 、 《诗·小雅·信南山》-享于祖考。 、 《诗·小雅·天保》-是用孝享。 、 《诗·小雅·楚茨》-以享以祀。 、 《考工记·玉人》-诸侯侯以享天子。 、 《易·随》-王用享于西山。 、 《礼记·祭法》-享尝乃止。 、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相夺予享。 、 《书·盘庚》-兹予大享于先王。 、 《西游记》-杀牛宰马,祭天享地。
【组词】
享厅、 享牛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