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4:24
刻不待时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时间紧迫,一刻也不能等待”。它形容事情非常紧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不容许有任何拖延。
在文学作品中,刻不待时 常用于描述紧急的情节,如战争、灾难或紧急救援等场景。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说明某人需要立即帮助或某事需要马上处理。在专业领域,如医疗、应急管理等,这个词汇也经常被使用。
刻不待时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时间的紧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时间观念一直被高度重视,刻不待时** 反映了这种文化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这个词汇常用于强调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刻不待时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焦虑,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紧迫和压力。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传达一种紧迫感,促使听众或读者立即采取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紧急医疗情况中使用过这个词汇,当时需要立即送医,情况确实刻不待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降临,星辰急促,
刻不待时,心事重重。
刻不待时 可以联想到紧张的背景音乐和快速移动的画面,如电影中的紧急救援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ime is of the essence" 或 "every minute counts",它们传达了类似的时间紧迫感。
刻不待时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色彩,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沟通和行动。
刻不待时遭大祸,叫我三人那里奔。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