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4:32
“卧床不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病或其他原因长时间躺在床上无法起身。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因病重或身体极度虚弱而无法下床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卧床不起”常用来描绘角色的病态或悲惨境遇,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健康状况不佳,或者在专业医疗领域中描述患者的具体病情。
同义词在描述病态时略有差异,如“病卧”更侧重于病中的躺卧状态,而“卧病”则强调因病而卧。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的是健康和活力。
“卧床不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卧床”和“不起”两个词组合而成,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健康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财富,因此“卧床不起”这样的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疾病的恐惧。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担忧,联想到了病痛和无助。它影响了我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描述相关情境时的表达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亲戚因长期患病卧床不起,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汇的实际含义和情感重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病榻上他卧床不起,回忆如潮,涌上心头。”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个苍白、瘦弱的人躺在床上,周围是医疗设备。听觉上,可能是病房中医疗器械的滴滴声和偶尔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dridden”或“confined to bed”,它们在描述长时间无法下床的情况时与“卧床不起”相似。
“卧床不起”这个词汇在描述病态和健康问题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身体状况的具体信息,还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对于准确和富有感情地沟通至关重要。
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篡魏,知其必将伐吴,忧虑成疾,卧床不起。
他回家后就开始生病,~已经有半年时间了。
1.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2.
【床】
(形声。从木,爿(pán)声。本义:坐卧的器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片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 《易·剥牀》王注?-在下而安者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组词】
单人床;双人床;帆布床;折叠床;卧病在床;床裙、 床地平、 床背阁、 床上安床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