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8:27
斧钺之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斧钺进行惩罚或处决。这里的“斧钺”指的是古代的刑具,斧头和钺(一种大斧),通常用于执行死刑。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严厉的惩罚或死刑。
在文学作品中,斧钺之诛 常用来形容极其严厉的惩罚,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刑罚或法律的严酷性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或历史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史或古代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具体描述古代的刑罚制度。
同义词中,“极刑”和“死刑”更侧重于刑罚的严重性,而“处决”和“斩首”则更具体地指执行死刑的方式。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严厉惩罚相反的概念,如宽恕和赦免。
斧钺之诛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和刑罚制度。在古代,斧钺是执行死刑的工具,因此这个成语直接关联到古代的刑罚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用来形容极其严厉的惩罚。
在古代社会,法律和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斧钺之诛** 反映了古代法律的严酷性和对犯罪的严厉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作历史或文化的参考,而不是实际的法律术语。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严肃和沉重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法律的威严。在使用时,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法律公正性和人权保护的思考。
在学*和研究**古代法律史时,我经常遇到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刑罚实践。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法律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
古律严苛,斧钺之诛, 刑罚如山,威震四方。 法律之剑,悬于头顶, 正义之声,响彻云霄。
想象一幅古代刑场的画面,斧钺高举,刑罚执行的场景,可能会带来一种沉重和压抑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刑场的喧嚣和执行死刑时的寂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包括“斩首”或“绞刑”,这些都是用来描述执行死刑的方式。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刑罚历史和相关词汇。
斧钺之诛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古代的刑罚实践,也反映了法律的威严和严酷性。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台臣复交章劾奏,请加~。”
1.
【斧】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斧,斫也。 、 《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丧其资斧。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 、 宋·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组词】
斧柯、 斧脑、 斧砧、 斧绣
2.
【钺】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戉,大斧也。 、 《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王左杖黄戉。 、 《说文》。伟借为戉。-钺,车銮声也。 、 《书·顾命》-一人冕执钺。 、 张衡《东京赋》-授铖四七。 、 《汉书·李广苏建传》-斧钺汤镬。 、
【组词】
钺钺、 钺斧、 钺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