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1:08
词汇“斧钺之人”是一个较为古雅且不常见的表达,主要在中文古典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出现。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斧钺之人”字面意思是指手持斧钺的人,斧钺是古代的兵器,常用于刑罚或军事指挥。因此,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掌握生杀大权、具有权威或执行严厉惩罚的人。
“斧钺”源自古代的兵器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象征权威和严厉的惩罚。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更多地出现在学术或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社会,掌握斧钺的人通常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或军事领袖,象征着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控制。这种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淡化,但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严、权威和不可侵犯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君王、将军和法官,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权力和威严。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很少直接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文学作品时。例如,在讨论古代**的法律制度时,可能会提到“斧钺之人”来描述古代的司法权威。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斧钺之人”来形容一位英勇的将军:
在战场上,他是斧钺之人,
挥舞着铁与血的旗帜,
带领着勇士们冲锋陷阵,
铸就了一段段传奇。
想象一位身披战甲、手持斧钺的将军,他的形象威严而不可侵犯。这种形象可以通过古代战争电影或历史剧中的场景来体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ordbearer”或“scepter-wielder”,用来形容掌握权力和权威的人。
“斧钺之人”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和学*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
1.
【斧】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斧,斫也。 、 《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丧其资斧。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 、 宋·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组词】
斧柯、 斧脑、 斧砧、 斧绣
2.
【钺】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戉,大斧也。 、 《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王左杖黄戉。 、 《说文》。伟借为戉。-钺,车銮声也。 、 《书·顾命》-一人冕执钺。 、 张衡《东京赋》-授铖四七。 、 《汉书·李广苏建传》-斧钺汤镬。 、
【组词】
钺钺、 钺斧、 钺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