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0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09:21
大刑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古代**用于惩罚重罪犯人的严酷刑罚,如凌迟、斩首、腰斩等。这些刑罚通常用于对付叛国、谋反等重大罪行。
在文学作品中,“大刑”常用来描绘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法律的严厉性,如《水浒传》中对梁山好汉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极端的痛苦或折磨。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史研究中,“大刑”则指代古代的刑罚制度和具体刑罚方式。
同义词:酷刑、重刑、极刑 反义词:轻刑、宽恕、赦免
“大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严酷的刑罚。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如《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到对“大刑”具体实施的详细记载。
在**古代社会,“大刑”不仅是法律的执行手段,也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工具。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标准。
提到“大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痛苦、恐惧和死亡。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法律或犯罪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例如,在历史课上讨论古代刑罚制度时,老师可能会提到“大刑”。
在创作中,可以将“大刑”融入到描述古代刑场的场景中,增加故事的紧张和恐怖氛围。例如:“夜幕下,刑场的阴影中,大刑的阴影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古老的恐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刑场的场景,如斩首台、刑具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刑场的喧嚣声、受刑者的惨叫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严酷刑罚也有所存在,如欧洲中世纪的火刑、绞刑等。这些刑罚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
“大刑”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被用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