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3:06
咬定:字面意思是指紧紧地咬住不放,比喻坚持某种观点或态度不改变,坚定不移。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咬定”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坚定或对某种信念的执着,如“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咬定”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坚持自己的说法或立场,如“他咬定自己没有做错,无论别人怎么劝说都不改变。”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商业谈判中,“咬定”可能指坚持某个条件或价格不松口。
同义词:坚持、固执、执着
反义词:放弃、妥协、动摇
细微差别:
“咬定”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咬”和“定”两个字组成,形象地表达了紧紧咬住不放松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表述,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并扩展了其比喻意义。
在**文化中,“咬定”常与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相联系,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体现了对坚定信念的赞美。
“咬定”给人以坚定、不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坚强、毅力和决心。在表达中,它能够传递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力量。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面对困难时咬定目标不放弃的经历,这种坚持最终带来了成功或成长。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咬定梦想不放松,任凭风雨肆虐中。”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紧咬牙关,目光坚定的形象。听觉上,可能是坚定的脚步声或心跳声,传达出不屈不挠的决心。
在英语中,“咬定”可以对应为“insist on”或“hold on to”,在不同文化中,这种坚持的态度都是受到尊重的。
“咬定”是一个富有力量和决心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起到强调作用,也在文化和个人经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咬定”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在自己的表达中灵活运用。
1.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2.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