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3:0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3:01:49
愆阳(qiān y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过度或失常的阳气”。在中医学中,阳气通常指身体的热能和活力,而“愆阳”则特指阳气过盛或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热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愆阳”一词源自中医理论,其中“愆”意为过失或过度,“阳”指阳气。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如《黄帝内经》中已有对阴阳平衡的论述,而“愆阳”作为描述阳气失衡的术语,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基础。因此,“愆阳”这一概念不仅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体平衡的哲学思考。
“愆阳”这个词给人一种不适和紧张的感觉,因为它通常与身体的不适或疾病相关联。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感到身体发热或不适,可能会寻求中医的帮助,中医师可能会诊断为“愆阳”,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夏日愆阳似火,心静自然凉。”
在西方医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hyperactivity of the body's heat”或“excessive heat in the body”,但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愆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专业意义的词汇,它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阴阳平衡的哲学思考。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