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4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48:43
“清国”一词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历史上的清朝国家,即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4年至1912年,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
在文学中,“清国”可能出现在描述清朝历史的小说或诗歌中,用以指代那个时代的政治实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话题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清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指代清朝这一历史时期。
同义词:清朝、满清 反义词:民国(指1912年后的中华民国)
“清国”一词源自于清朝的国号“大清”,在历史文献和官方文件中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指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常用词汇。
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清国”代表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既有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有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这段历史对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人来说,“清国”可能唤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那个时代文化成就的自豪,也有对民族压迫和社会不公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学校的历史课程中学*到关于“清国”的知识,或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清国的月光下,古都的石板路,回响着历史的脚步。”
结合清朝的服饰、建筑和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使用“Qing Dynasty”来指代清朝,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来描述这一历史时期。
“清国”这个词汇在我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指代,更是一个包含丰富文化和社会内涵的符号。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