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4:57
“有目共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非常明显,大家都能够看到或理解,强调事物的普遍性和显而易见性。
“有目共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集体智慧和共识,即大家都能够看到和理解的事物,通常被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
这个成语给人以肯定和确认的感觉,因为它强调事物的明显性和普遍性,让人感到安心和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一个大家都看得出来的问题,比如“这个项目的成功有目共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春花烂漫有目共见,人心欢畅不言而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大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的画面,强调某个事物的明显性。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明快的曲子,强调事物的显而易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clear as day”或“plain as the nose on your face”,都强调事物的明显性。
“有目共见”这个成语在强调事物的明显性和普遍性方面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在表达中更加简洁和有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纷纷言先言后,有目共见。
他的思想根据之薄弱是~的。
1. 【有】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