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3:17
词汇“戢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戢身”由两个汉字组成:
结合起来,“戢身”可以理解为收敛自身,不张扬,保持低调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或文言文中,“戢身”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谨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或成就。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
“戢”字在古代有收藏、收敛之意,如《左传》中有“戢其左翼”之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戢身”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其他表达方式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谨慎被视为美德,因此“戢身”这样的词汇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人主义和自我展示更为普遍,但“戢身”所代表的低调和谦逊仍然被一些人所推崇。
“戢身”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不轻易表露情感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保持低调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不抢功,或者在社交场合中不夸夸其谈,这时“戢身”的概念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戢身于静谧之夜,心随星辰流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宁静的夜晚,独自坐在窗前,身影被月光拉长,显得格外低调和沉静。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modesty”(谦逊)在英语中可以体现类似的含义。
“戢身”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所代表的低调和谦逊是值得我们学和实践的品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1.
【戢】
收藏。
【引证】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组词】
戢刃、 戢戢、 戢载、 戢藏
引申指停止战争。
【引证】
《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
【组词】
戢戈、 戢兵、 戢武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