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6:39
时装:指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接受和追随的服装款式和风格。它通常与时尚产业紧密相关,反映了当代的审美趋势和社会文化。
时装一词源自法语“la mode”,意为“时尚”。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时装的定义和范围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贵族专属到现在的全民参与。
时装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西方社会,时装常常与个人表达和身份认同相关;而在一些传统社会中,服装可能更多地与社会规范和**信仰相关。
时装常常让人联想到创新、美丽和个性。它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消费主义和环境影响的反思。
个人经历中,时装可能与特定的时尚品牌、设计师或时尚**相关。例如,某次时装秀的经历可能成为个人时尚观念转变的契机。
在诗歌中,时装可以被用来象征时代的变迁或个人的成长:
“她穿着时代的衣裳, 每一针一线,都是岁月的痕迹。”
时装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时装秀的T台、杂志封面上的模特,或是街头时尚的照片。听觉联想可能包括时装秀的背景音乐或时尚评论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时装的定义和重要性各异。例如,日本的时装文化强调个性和创新,而印度的时装可能更多地融入传统元素。
时装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服装本身,还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时装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时尚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装】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装,裹也。 、 《史记·郦生陆贾传》-橐中装。 、 张衡《思玄赋》。注:“束也。”-简元辰而俶装。 、 《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 、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 《战国策·燕策》-为装遣荆轲。
【组词】
装囊、 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