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00
“元恶大憝”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元恶”和“大憝”两个词组成。其中,“元恶”指的是首恶、最大的恶人或恶行,“大憝”则指极大的罪恶或恶人。结合起来,“元恶大憝”形容的是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元恶大憝”常用于描述那些罪行累累、恶名昭彰的反面角色,如历史上的暴君、恶霸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历史、道德批判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元恶大憝”更强调罪行的严重性和首恶的地位,而“恶贯满盈”则更多强调罪行的累积。
“元恶大憝”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力量。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元恶大憝”的描述往往与道德审判和正义伸张相联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批判那些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人或行为。
“元恶大憝”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邪恶、残忍和不公。它影响着人们对恶行的认知和评价,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恶行的抵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元恶大憝”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这个词汇常常出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在创作中,可以将“元恶大憝”融入到描述反面角色的故事中,如:
在那片被黑暗笼罩的土地上,元恶大憝的阴影无处不在,他的罪行如同黑夜中的幽灵,让人心生恐惧。
结合视觉和听觉,可以想象一个阴暗的城堡,回荡着低沉的钟声,城堡的主人正是那个元恶大憝,他的形象如同阴影中的巨兽,让人不寒而栗。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rch-villain”或“prime evil”也能传达类似的意义,即最大的恶人或恶行。
“元恶大憝”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描述性,它不仅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对极端恶行的厌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正义和道德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深度。
自非元恶大憝,岂无欲善之心乎!
~,暴戾恣睢。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憝】
怨恨;憎恶。
【引证】
《书·康诰》。孔传:“人无不恶之者。”-暋不畏死,罔弗憝。
恶人。
【引证】
潘岳《西征赋》-愠韩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