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0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09:57
“以筌为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捕鱼的筌(一种捕鱼工具)当作鱼本身。这个成语比喻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或真正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别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批判性思维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以筌为鱼”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成语反映了庄子哲学中关于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辩证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对于“知”与“行”的重视,以及对于表象与实质的区分。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提醒人们在学*和生活中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探索和理解。它激发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只关注成绩和证书,而忽视了真正的学*和个人成长。这时,我会用“以筌为鱼”来提醒他们重视内在的知识和技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勿以筌为鱼,深海寻真珠;表象易迷眼,本质难辜负。”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河边,手里拿着筌,却忽略了河中游动的鱼。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智者的声音在耳边低语:“不要只看筌,要看鱼。”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
“以筌为鱼”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深入思考,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我们形成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不再去想见识经典,那就是~,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筌】
捕鱼器 。竹制,有逆向钩刺。亦为钓鱼用具的统称。
【引证】
郭璞《江赋》-夹潀罗筌。
【组词】
筌箵、 筌鱼、 筌拾
香草。 同: 荃
【引证】
元稹《和乐天感鹤》-君看孤松树,…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筌。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