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04
剩余劳动:这个词汇通常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使用,指的是劳动者在完成必要劳动(即维持自身和家庭生存所需的工作)之后,额外付出的劳动。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个关键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剩余劳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剩余劳动”一词源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被广泛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用来分析不同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劳动与资本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劳动是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的一个焦点。它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冲突。
对于一些人来说,剩余劳动可能引发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愤怒。它也可能唤起对社会正义和改革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剩余劳动可能体现在加班、兼职或其他超出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中。这些经历可能让人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社会的不公。
在诗歌中,剩余劳动可以被描绘为夜晚的影子,无声地吞噬着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而星星则是那些无声抗议的眼睛。
视觉上,剩余劳动可能让人联想到工厂的烟囱、夜晚的灯光和疲惫的身影。听觉上,可能是机器的轰鸣声和劳动者的叹息。
在不同文化中,剩余劳动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概念被用来强调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剩余劳动是一个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引发人们对劳动价值和社会正义的思考。通过深入理解剩余劳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批判现存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1.
【剩】
(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
同本义。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清·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
【组词】
剩员、 剩语、 剩货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劳】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焱(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
同本义。
【引证】
《庄子》-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 《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组词】
劳心焦思、 劳民、 劳民动众、 劳师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