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0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03:00
包袱皮儿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包裹物品时用来包裹的外层布料或纸张。在基本含义上,它指的是用于保护和携带物品的覆盖物。
在不同的语境中,“包袱皮儿”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包袱皮儿”这个词源于汉语,历史悠久,主要用于描述包裹物品的外层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文学和比喻性的语言中。
在**传统文化中,包裹和携带物品的方式往往与节俭和实用性相关。因此,“包袱皮儿”这个词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怀旧和手工艺术,也可能唤起对过去简单生活的怀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过旧床单作为包袱皮儿来包裹搬家时的物品,这不仅节省了成本,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过去生活方式的连接。
在诗歌中,可以将“包袱皮儿”比喻为隐藏的情感或过去的记忆:
那块旧旧的包袱皮儿, 藏着岁月的秘密, 轻轻一抖, 尘封的故事便随风飘散。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块布料包裹着各种物品,色彩和图案各异。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布料摩擦的声音或包裹时的轻柔动作。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对应的是“wrapping cloth”或“parcel paper”,但这些词汇没有“包袱皮儿”在汉语中的文化和情感深度。
“包袱皮儿”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实用的物品名称,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袱】
妇女的包头巾。
【引证】
元·方回文-首取帛为袱,体用衾自裹。
3.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