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7:48
包胥之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特指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国求援时,因楚国被吴国攻破,他在秦廷外痛哭七日七夜,最终感动秦王出兵救楚的故事。这个成语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极度的悲痛或恳求。
词源: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的申包胥故事。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出极度的悲痛或恳求。
在**文化中,包胥之哭体现了忠诚、悲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尊严和情感。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敬佩。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英雄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故事或强调某人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出极端情感时,可能会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雨飘摇夜,包胥泪满襟。
忠诚映日月,悲歌动天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人物在风雨中痛哭的场景,背景是古老的城墙和飘摇的旗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壮的音乐和风雨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和行为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只是表达方式和故事背景不同。
包胥之哭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忠诚和悲情,也教育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尊严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胥】
(形声。从肉,疋(shū)声。本义:蟹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胥,蟹醢也。 、 《周礼·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 《释名》-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 、 《周礼》-共祭祀之好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