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1:47
灰灭无余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灰烬完全消失,不留任何痕迹”。基本含义是指某物被彻底摧毁或消失,连痕迹都不留下,常用来形容事物被彻底毁灭或遗忘。
灰灭无余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灰”(灰烬)、“灭”(消失)和“无余”(不留余地)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灰灭无余** 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彻底毁灭,与“物是人非”等表达相呼应,反映了一种对历史变迁和事物消亡的感慨。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毁灭、遗忘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表达时,常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哀伤、惋惜或警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不太常用到这个词汇,但在描述某些重大损失或变化时,可能会用到,如描述一个曾经繁荣的地方如今变得荒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昔日繁华地,今朝灰灭无余。 风过留痕,岁月无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废墟或荒凉的景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凉或沉重的音乐,如某些古典音乐作品,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vanish without a trace" 或 "completely oblitera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灰灭无余 这个词汇在描述彻底毁灭或消失的情况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事物的消亡,还带有一种深刻的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某些极端情况和情感。
或举国掩户,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空城。
1.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