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6:35
“元朔”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春节。这个词汇蕴含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文学作品中,“元朔”常被用来描绘节日的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直接使用“春节”或“过年”来代替“元朔”,但在一些正式或传统的文本中,“元朔”仍然被保留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民俗学,研究者可能会详细探讨“元朔”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元朔”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元”意为开始或第一,“朔”指农历每月初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朔”逐渐特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在文化中,“元朔”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家庭团聚、祈求好运和庆祝丰收的传统。社会背景中,春节是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共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元朔”带给人们温暖和希望的情感,联想到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和烟花爆竹的热闹气氛。这个词汇激发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我的生活中,每年元朔都会与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享受传统节日的乐趣。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家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元朔”:
元朔之晨,瑞雪纷飞,
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红灯高挂,福字贴窗,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元朔”让人联想到红色的装饰、热闹的鞭炮声和欢快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元朔”的节日有西方的圣诞节和新年。尽管庆祝方式和传统不同,但都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家庭的团聚。
“元朔”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还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认同感。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