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8 03: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8 03:17:03
惧怕(惧怕)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惧”和“怕”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害怕、畏惧。它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对某人或某事感到恐惧、不安或担忧。
在文学作品中,“惧怕”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它是一个常用词,用来表达对某种情况的担忧或恐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恐惧症或焦虑状态。
同义词中,“恐惧”和“害怕”更为常用,而“惧怕”则略显书面语。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惧怕相反的心理状态。
“惧怕”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恐惧心理的常用词汇。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惧怕”可能与特定的社会现象或文化传统相关联。例如,某些文化中可能对特定的自然现象或动物有特殊的惧怕。
“惧怕”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不安、紧张和逃避。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让我们感到惧怕的情况,如面对重大考试、公众演讲或是处理紧急情况。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惧怕”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惧怕”融入到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中,如“海啸的怒吼,唤起了人们心底的惧怕”。
结合恐怖电影的画面和音效,可以很好地展示“惧怕”的视觉和听觉联想。例如,黑暗中的突然响动,或是快速闪现的阴影,都能引发观众的惧怕感。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fear”和“dread”,德语的“Angst”和“Furcht”,都与“惧怕”有相似的含义,但每个词汇的使用情境和情感强度可能有所不同。
“惧怕”是一个描述人类基本情感的词汇,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非常重要。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1.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
2.
【惮】
(形声。从心,单声。本义:畏难,怕麻烦)。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ń蛮》-岂敢惮行? 、 《左传·僖公七年》-何惮于病? 、 《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 、 《孟子·滕文公上》-何许子之不惮烦? 、 《礼记·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组词】
肆无忌惮;惮劳、 惮惮、 惮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