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9:34
“京师”一词的字面意思是首都或国都,特指古代**的首都。在古代文献中,“京”通常指大都市,“师”则有军队驻扎地的含义,因此“京师”合起来指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军事重地。
在文学作品中,“京师”常用来描绘繁华、庄严的都城景象,如《红楼梦》中的“京师”即指当时的北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学研究和古代文献解读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京师”更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首都”等词则更现代和通用。
“京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随着历史的变迁,“京师”所指的具体城市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国家的中心——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京师”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心,也是文化和政治的象征。它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的荣耀感。
提到“京师”,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辉煌、皇家的庄严以及文化的繁荣。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京师”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都城的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京师”:
京师繁华地,千年古韵存。
宫墙映日红,市井人声喧。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城墙、繁忙的市集、悠扬的古乐,这些都是“京师”可能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罗马”或古印度的“瓦拉纳西”,也有类似“京师”的概念,都是指国家的中心和文化的象征。
“京师”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理解“京师”的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