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2:07
士节: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士人”的节操或道德准则。士人古时指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士节则指这些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文学中,士节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不移的道德立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传统价值观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士节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
同义词:节操、品德、操守 反义词:无节、失德、堕落
士节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士人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被视为社会的楷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士节的概念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人的高尚道德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士节是评价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精英阶层的期望。
士节这个词给人一种正直、高尚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清高和坚持原则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士节的概念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
在诗歌中,士节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坚守原则的人物形象,如:
风骨凛然士节高,
不为权贵折腰。
书卷气中见真章,
千古流传美名扬。
士节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画像,或是古琴的悠扬声音,这些都是与古代文人和高尚品质相关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hivalry”(骑士精神),它也强调了道德和荣誉的重要性,但与士节相比,骑士精神更多地与武士阶层相关。
士节作为一个反映古代文人道德标准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通过学*和理解士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