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5:14
火光 的字面意思是指火焰发出的光亮。它通常用来描述火焰的明亮部分,尤其是在夜晚或黑暗中,火光能够提供照明和温暖。
火光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火”和“光”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火焰和光亮。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就已经存在,并且组合使用来描述火焰的光亮。
在许多文化中,火光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生命、净化和转化。例如,在**仪式中,火光常被用来象征神的存在或精神的觉醒。
火光往往给人带来温暖、安全和希望的感觉。在黑暗中,一束火光可以成为心灵的慰藉,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露营时,我曾体验过围坐在火光旁,与朋友们分享故事和笑声,那种温馨和团结的感觉至今难忘。
诗歌: 火光在夜的画布上跳跃, 温暖了寒冷的心房。 每一束光,都是希望的种子, 在黑暗中绽放,永不凋亡。
火光的视觉联想通常是温暖的金黄色和橙色,伴随着火焰的跳动和噼啪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在不同文化中,火光的意义和象征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火光常与圣诞节的温馨和庆祝活动相关联,而在东方文化中,火光可能更多地与传统节日和仪式相关。
火光 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火焰的光亮,还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