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9 09:5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9 09:56:30
“倒持戈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倒拿着戈和矛,比喻做事方法错误,或者处理事情不当,导致结果适得其反。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因为错误的策略或行为而导致原本有利的情况变得不利。
在文学作品中,“倒持戈矛”常用来形容战略或策略上的错误,导致原本的优势转化为劣势。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或者警告某人不要采取错误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军事、管理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决策失误的案例。
“倒持戈矛”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场景,古人用戈和矛作为主要的近战武器。倒拿着这些武器显然是不利于战斗的,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错误行为或策略。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小失大。它强调了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在任何行动之前都应该深思熟虑。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它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混乱和错误决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而导致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的情况。这时,“倒持戈矛”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种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倒持戈矛,战鼓声中迷失方向,英雄泪洒沙场。”
想象一个古代战场,士兵们倒拿着武器,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这种场景给人以混乱和无序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oting oneself in the foot”,意思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倒持戈矛”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策略和方法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在任何行动之前都应该仔细考虑可能的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鳟授寇者也。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3.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4.
【矛】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 、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 、 《礼记·曲礼》-进矛戟者。 、 《周书·王会》-操戈执矛。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矛若林立。
【组词】
矛戈、 矛弧、 矛子、 矛戟、 矛叉、 矛舛、 矛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