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3:27
“倒持太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倒拿着太阿剑。太阿剑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把名剑,出自《列子·汤问》。这个成语比喻把权柄或力量交给别人,自己反而受到威胁或伤害。
在文学作品中,“倒持太阿”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得保护自己利益,反而将重要资源或权力交给对手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策略、权力斗争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国家间的权力博弈。
“倒持太阿”出自《列子·汤问》,原文是“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意指倒拿着太阿剑,把剑柄交给别人,自己则处于危险之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权力和策略的深刻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剑象征着权力和尊严。因此,“倒持太阿”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理权力和资源,避免因为轻信他人而陷入被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忧虑的感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因为缺乏警惕而导致的危险局面。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重要事务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将控制权交给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警惕,不要因为一时的信任而失去对自己重要事物的控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倒持太阿剑,月光下独行,心中警钟长鸣,勿让信任成陷阱。”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倒拿着一把闪亮的剑,剑尖指向自己,而剑柄却朝向他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剑刃摩擦的声音,以及警示的钟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iving someone the upper hand”或“shooting oneself in the foot”,都是形容因为错误的行为或决策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倒持太阿”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和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保持警惕和自我保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自三数年来,奸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鳟柄。
况今驻华各使,惟利是视,以值修约之际,蹈瑕伺间,诡谋百出,不豫为之防,是~以授之也。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3.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4.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