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4:12
词汇“令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令章”的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命令或法令的书面形式,即官方发布的正式文件或文书。在古代,这类文件通常具有法律效力,用以传达君主或官方的意志和命令。
在文学作品中,“令章”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朝廷、官府或军事行动的场景中,用以强调官方的权威和正式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出现,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法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
“令章”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令”指的是命令,而“章”则指文书或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和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令章是权力和法律的象征,体现了君主或官方的权威。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它仍然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对于我来说,“令章”这个词带有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朝廷和官方的正式场合。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到“令章”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文献或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会遇到这个词汇,并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正式和权威的氛围。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朝廷的诗歌时,我可以使用“令章”这个词来描绘官方的庄严和权威:
金殿之上,令章颁布,
万民遵从,国法如山。
想象一幅古代朝廷的画面,**坐在宝座上,官员们手持令章,宣布重要的法令。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增强其正式和权威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英文中的“decree”或“edict”,它们也指官方的正式命令或法令,但在具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令章”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语言学和表达中的一个有趣且富有历史感的词汇。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章】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同本义。今称“乐章”。
【引证】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读乐章。 、 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组词】
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