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8:07
令箭:在古代**,令箭是一种官方的命令或指令,通常由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或士兵发出,用以传达命令或指示。它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代表着上级的意志和命令。
令箭一词源于古代**的军事和行政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保留其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令箭是权力和秩序的象征。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威结构。
令箭一词给人以严肃、权威和不可违抗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场和官场,以及那些必须服从命令的士兵和官员。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再使用令箭,但其概念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机构中。例如,领导者的决策和指示在团队中具有类似令箭的权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令箭比喻为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
时光如令箭,一去不复返, 岁月无声,却刻下深深的痕。
令箭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号角声和战鼓声,以及将军手持令箭的威严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权威象征可能是“王冠”或“权杖”,它们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类似的权威和统治。
令箭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权力和秩序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箭】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箭,矢竹也。 、 《周礼·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 、 、 《礼记·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 、 《仪礼·乡射礼记》-箭筹八十。
【组词】
箭笋、 箭茁、 箭萌、 箭筠子竹、 箭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