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9:39
词汇“取与不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词汇组合而成的,可能是“取”和“不和”两个词汇的结合。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取”和“不和”两个部分来分别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中“取”,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他人产生“不和”。
在诗歌中,可以将“取与不和”融入,表达在选择与冲突之间的内心挣扎。
在英语中,“取”可以对应为“take”或“choose”,“不和”可以对应为“disagreement”或“conflict”。
通过对“取与不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词汇在语言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些词汇的细微差别和使用场景对于准确沟通至关重要。
取与不和,虽和,与者无罪。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与】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