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6:04
词汇“取乱存亡”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表达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 “取乱存亡”字面上的意思是“选择混乱以保存生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极端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不得已的、看似不合理的选择。它强调的是在绝境中为了保全生命或某种价值,不得不做出看似自相矛盾或违背常规的决定。
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
反义词:
“取乱存亡”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在面对危机时的生存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也适用于商业、个人生活等多个方面。
在传统文化中,“取乱存亡”体现了“生存第一”的哲学思想。在社会动荡或个人危机时,人们往往更加重视生存的本能和智慧,这种思想在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深刻的。它让我联想到在逆境中的人性光辉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生存的残酷和无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看似混乱的措施,最终却成功地保存了企业的核心团队和品牌价值,这可以说是“取乱存亡”的一个实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风雨飘摇夜,取乱存亡时,
星火虽微弱,终能照前程。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中士兵在混乱中寻找生机的画面。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节奏紧张、充满悬念的乐曲,来表达“取乱存亡”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sperate times call for desperate measure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传达了在极端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的意思。
“取乱存亡”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和决策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深入理解和应用。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4.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