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8:53
“独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独”意味着单独、独自,而“孤”通常指孤独、孤单。结合起来,“独孤”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伴侣或朋友,处于孤独的状态。
在文学中,“独孤”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孤独感或孤傲的性格,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独孤求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情境下,如描述一个人的社交状态或心理感受时,可能会用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个体的孤独感。
“独孤”作为一个词汇,其字面意义自古以来变化不大,但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有所变化。在古代文学中,它常用来形容英雄或隐士的孤独,而在现代文学中,它更多地用来表达一种心理状态。
在**文化中,“独孤”常与隐士、高人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个人境界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社交和孤独问题的关注。
“独孤”这个词给人一种深沉、孤高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孤独的夜晚、寂静的山林或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描述自己的某些时刻,如独自旅行或深夜思考时,使用“独孤”这个词来表达那种独特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独孤的月光下,我寻找着失落的自我。”
视觉上,“独孤”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星空、孤岛或孤独的背影。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只有风声和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litary”或“lonely”,它们在表达孤独感时与“独孤”有相似的情感色彩。
“独孤”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孤独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孤独这一普遍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独】
(形声。从犬,蜀声。犬性好斗,多独居,故字从犬。本义:单独;单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 、 《礼记·礼器》-君子慎其独也。 、 《礼记·儒行》-儒有特立而独行。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 、 《楚辞·屈原·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 、 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君今何疾,临路独迟回。 、 宋·王安石《怀元度》-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衰病独登台。
【组词】
独角兕(sì)(一种独角的犀牛、 独根孤种、 独幅、 独脚腿
2.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