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3:58
墙面:指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用于分隔空间的垂直表面,通常由砖、石、混凝土、木材或金属等材料构成。墙面不仅具有结构支撑的功能,还常常用于装饰和保护。
墙面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用泥土或石块堆砌的垂直结构。随着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墙面的定义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在不同的文化中,墙面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文化中,墙面常常与家庭、安全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墙面给人以稳固、安全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孤独、封闭的联想。例如,高墙可能象征着隔离和保护,而破旧的墙面则可能象征着衰败和忽视。
在家庭装修中,选择合适的墙面材料和颜色可以显著影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例如,使用温暖的色调和质感丰富的材料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在诗歌中,墙面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
“心墙高筑, 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却也封闭了内心的温暖。”
墙面可以联想到各种视觉元素,如壁画、瓷砖图案等。听觉上,墙面可能与敲击声、回声等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墙面一词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象征意义大致相似。例如,英语中的“wall”和西班牙语中的“pared”都指代类似的结构。
墙面作为一个基本词汇,不仅在建筑和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对墙面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1.
【墙】
(会意。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墙,垣蔽也。 、 《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 、 《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尉缭子·战威》-止如堵墙。 、 唐·杜甫《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
【组词】
墙阙、 墙宇、 墙篱、 墙东、 墙茨、 土墙;围墙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