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0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09:30
词汇“应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的计时制度。在**古代,有一种叫做“十二律”的音乐理论,其中“应钟”是十二律之一,与音乐的调式和节奏有关。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应钟”进行分析:
“应钟”字面意思是指与钟声相应,即按照钟声的节奏或调式来进行。在古代音乐理论中,“应钟”是指一种特定的音律或调式,它与钟声的和谐相呼应。
在古代文学中,“应钟”可能出现在描述音乐或节日的场景中,强调音乐的和谐与节奏。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音乐理论或历史文化的专业领域。
同义词:调式、音律 反义词:不和谐、失调
“应钟”一词来源于古代**的音乐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讨论中。
在**古代,音乐与礼仪紧密相连,“应钟”作为音乐理论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音乐和谐与秩序的重视。
对于我来说,“应钟”这个词带有一种古典和优雅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音乐演奏,以及那种精致和有序的生活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到“应钟”这个词,除非是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参与历史文化讨论时。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我可以使用“应钟”来描绘音乐的和谐:
宫墙深锁月如钩,
乐师应钟奏古愁。
弦上春秋随指转,
一曲清音万古流。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廷中,乐师们按照应钟的调式演奏乐器,钟声悠扬,画面中充满了古典美和秩序感。
在西方音乐理论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应钟”的概念,但类似的音乐调式和节奏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应钟”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钟】
(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钟,乐钟也。 、 《广雅·释器》-钟,铃也。 、 《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钟。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钟音之器也。 、 《淮南子·本经》-大钟鼎。 、 《国语·周语》-细钧有乐,钟兑音也。 、 宋·苏轼《石钟山记》-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