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22:4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22:43:17
应运: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应”意味着适应、回应,“运”通常指命运、时机。结合起来,“应运”字面意思是指适应时机或命运,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在特定时机或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或发生。
在文学中,“应运”常用来形容英雄或伟大**的出现,如“应运而生”的领袖。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事物在合适时机出现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政治学,“应运”可能指政策或措施的适时实施。
同义词:适时、顺应、合时 反义词:违时、不合时宜
同义词“适时”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应运”更强调顺应大环境或命运的安排。反义词“违时”则指违背时机,不适应环境。
“应运”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天命或命运的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现在更多用于描述任何适应时机的现象。
在文化中,“应运”常与天命、命运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历史叙述中,用来解释伟大人物或的出现。
“应运”给人一种积极、顺应自然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时机成熟、水到渠成的情景,带来一种期待和希望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项目中体验到“应运”的感觉,当时所有条件都恰到好处,项目顺利完成,感觉就像是命运的安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应运”:
春风应运至,花开满园香。
英雄应运生,挥剑斩苍茫。
视觉上,“应运”可能让人联想到日出或花开,象征新生和希望。听觉上,可能是清晨的鸟鸣,预示新的一天的开始。
在英语中,“应运”可以对应“emerge at the right time”或“timely emergence”,但这些表达不如“应运”在中文中那样富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应运”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事物在合适时机的出现,还蕴含了对命运和时机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应运”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运】
(会意。从辵(chuò),军声。本义:运行;运转;转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運,移徙也。 、 《易·系辞》-日、月运行。 、 《方言》。注:“犹行也。”-日运为躔,月运为逡。 、 《庄子·逍遥游》。简文注:“徙也。”-是鸟也,海运。 、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
【组词】
运衡、 运玑、 运斡、 运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