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49
“断发文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剪断头发,在身上刺画图案。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即男子成年或举行某种仪式时,剪短头发并刺画身体,以示成年或某种身份的标志。
在文学作品中,“断发文身”常用来描述古代民族的风俗*惯,或者用来象征某种仪式或转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民俗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刺青、纹身 反义词:剃度、剃发(指**徒出家时的行为)
“断发文身”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记载,如《史记》等,描述了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类似的俗或仪式。
在*古代,断发文身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某些民族的成年仪式或身份标志有关。这种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传统。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神秘仪式和民族特色,带有一种古老和神秘的情感色彩。
在历史学中,我了解到断发文身是古代越人的一种俗,这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断发文身,古风犹存,岁月流转,痕迹依旧。”
结合古代民族的图片和传统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断发文身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如太平洋岛国,也有类似的断发文身*俗,但具体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断发文身”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某些方面。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4.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