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5:47
灾象:指预示灾难即将发生的现象或征兆。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气候突变、动物行为异常等,这些现象被认为可能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的前兆。
“灾象”一词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古人认为某些异常现象是神灵或自然力量对人类的警示。随着科学的发展,灾象的解释逐渐从迷信转向科学,但其作为预示灾难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灾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常常与、神话或民间传说相关联。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动物的异常行为常被视为灾象,而在西方文化中,某些天象(如彗星的出现)也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
提到“灾象”,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潜在的灾难和破坏。这种情感反应使得“灾象”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文学和修辞工具,用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读者的情感投入。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观察到一些异常现象,如家中宠物突然行为异常,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灾象”,从而产生一种不安和警觉。
在诗歌中,可以将“灾象”用作隐喻,表达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
夜空中,星辰的轨迹偏离, 是灾象,还是命运的戏谑? 大地在颤抖,心灵在呼喊, 在这无常的世界,我们何去何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灾害前兆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狂风中的树木摇曳。在音乐中,可以使用低沉的音调和紧张的节奏来表现“灾象”带来的不安和紧张感。
在不同文化中,“灾象”的解释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日本文化中,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被特别关注,而在印度文化中,某些天象的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灾象。
通过对“灾象”的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词汇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而且在文学、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和掌握“灾象”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危机。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