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3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37:11
孤哀子: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指的是失去父母的孤儿,特别是指失去父亲的孤儿。在古代社会,失去父亲的孩子往往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因此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孤哀子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悲惨命运,增强故事的悲剧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家庭悲剧或个人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
同义词:孤儿、丧父儿 反义词:双亲俱在的孩子
孤哀子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孤”意为单独、无依,“哀”表示悲伤、哀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失去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孩子,在社会和心理上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孤哀子**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完整性的重视和对孤儿的同情。
这个词汇让人联想到孤独、悲伤和无助。它唤起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关怀,也可能引发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或听说有关孤哀子的故事,可能会更加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思考如何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孤哀子,泪满襟,
夜深人静,思父情。
岁月长,心未老,
独行路上,盼天明。
孤哀子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在寂静的夜晚,独自坐在窗前,望着星空,心中充满了对已故父亲的思念。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小提琴曲或钢琴曲。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orphan”(孤儿)在英语中使用,但不一定特指失去父亲的孩子。每个文化对孤儿的看法和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孤哀子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个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关注孤儿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家庭和社会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