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22
“倾耳侧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侧着耳朵仔细听,斜着眼睛看。基本含义是指非常专注地听和看,形容对某事非常关注或好奇。
“倾耳侧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于古代人们对某事高度关注时的自然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尊重和渴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人话语的倾耳侧目也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专注和好奇。联想上,它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观察,这种场景往往带有一种宁静和深沉的美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学*或听故事时的专注状态。例如,当我描述自己如何全神贯注地听一场讲座时,我会用“倾耳侧目”来表达我的专注程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他倾耳侧目,听风吟唱古老的歌谣,眼中闪烁着星辰的光芒。”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个人侧着头,耳朵微微倾斜,眼睛专注地看着某处的画面。听觉上,它让我想到一种安静而专注的氛围,仿佛能听到心跳和呼吸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ng on every word”或“watch with rapt atten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某事高度关注的意思。
“倾耳侧目”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对某事高度关注的状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人们的专注和好奇心。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今者先帝新弃万国,天子始亲政事,当海内~之秋,而相公实为社稷柱石莫先之臣。
1.
【倾】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倾,仄也。 、 《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倾则奸。 、 《论语·季氏》-安无倾。 、 《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 、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 《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 、 《老子》。释文:“不正貌。”-高下相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
【组词】
倾葵、 倾倚、 倾低、 倾昃、 倾返、 倾柯、 倾倚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侧】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