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8:08
“改容更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面貌和容貌。基本含义是指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外貌或形象,通常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容更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变化,也用于描述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
在**文化中,外貌的改变往往与内在的变化相联系。因此,“改容更貌”不仅指外在的改变,也隐含着内在的成长和转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联想到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它鼓励人们通过改变来适应和成长。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经通过改变发型和着装风格,感觉自己改容更貌,这种变化让我更加自信和积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改容更貌,心随花开,梦随风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镜子前整理新发型,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理发店剪刀的咔嚓声,或是新衣服的摩擦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ange one's appearance”或“transform one's look”,但这些表达没有“改容更貌”所蕴含的深刻变化和文化内涵。
“改容更貌”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外在的变化,更强调了内在的转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变化不仅是表面的,更是深层次的成长和进步。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容,盛也。 、 《易·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 《荀子·解蔽》-故曰心容。 、 《史记·乐书》-广则容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
【组词】
容隐、 容足、 容接、 容盛、 容民、 容民畜众、 容畜、 容受、 容放
3.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