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0:39
“叫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呼喊或命令使某活动或过程停止。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要求停止正在进行的行为或过程。
“叫停”由“叫”和“停”两个字组成,其中“叫”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呼喊;“停”意为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叫停”常与权威和秩序相关联,如政府或领导人的命令往往具有叫停某行为的权威。
“叫停”可能引起紧张或紧急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需要立即注意的情况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叫停过进度,因为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错误,这避免了后续更大的问题。
在诗歌中,“叫停”可以用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时间,你这无情的旅者, 我以生命的名义叫停你的脚步, 让这瞬间永恒,如星辰不灭。
想象一个裁判在足球比赛中吹哨叫停,这个动作可能伴随着尖锐的哨声和球员们突然的静止。
在英语中,“叫停”可以对应为“call off”或“halt”,但其使用语境和细微差别可能有所不同。
“叫停”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多种语境,从日常对话到专业领域。了解其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和有效地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它。
1.
【叫】
(形声。本义:呼,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叫,嘑也。 、 《诗·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 、 《楚辞·疾世》。注:“急呼也。”-叫我友兮配耦。 、 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 、 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组词】
叫命、 叫聒、 叫号、 叫头、 叫曲
2.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