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2:43
“心烦虑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内心感到烦躁不安,思绪混乱。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困扰或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态。
“心烦虑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因此“心烦虑乱”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增加。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焦虑和不安。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在夜晚独自面对问题,无法找到解决办法的情景。
在高中时期,我曾经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而感到心烦虑乱,那段时间我几乎无法集中精力学*,直到考试结束后才逐渐恢复平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心烦虑乱中,
思绪如潮涌,难觅安宁踪。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眉头紧锁,手中拿着笔却无法写下任何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深夜的寂静中,偶尔传来的钟表滴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traught”或“agitated”,虽然具体含义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混乱。
“心烦虑乱”这个词汇在描述心理状态时非常生动和准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在面对压力时的复杂情感。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传达情感和心理状态方面的重要性。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3.
【虑】
(形声。从思,虍(hū)声。本义:思虑,谋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虑,谋思也。 、 《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 、 《诗·小雅·雨无止》-弗虑弗图。 、 《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 、 《战国策·燕策》-足下更虑之。
【组词】
考虑、 虑尽、 虑佚、 虑事多暗、 虑思、 虑计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