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0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02:42
牢城: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指的是一个被城墙围起来的监狱或者是一个防守严密的城堡。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可能在一些历史文献或者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牢城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封闭、压抑的环境,象征着束缚和限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过于古老和生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牢城可能会被用来描述古代的监狱或军事设施。
同义词:监狱、堡垒、要塞 反义词:自由、开放、无拘无束
牢城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牢”指的是监狱,“城”指的是城墙或城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监狱”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在古代**,牢城是司法和军事体系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和秩序观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探讨权力和自由的主题。
牢城这个词汇可能带给人一种压抑和束缚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被限制的自由和严酷的环境。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牢城常常被用来象征内心的困境或社会的压迫。
由于牢城这个词汇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见,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接触到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学*或文学阅读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牢城来描绘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地点,隐藏着古老的秘密。
牢城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城墙、铁门和沉重的锁链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封闭和压抑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牢城的词汇,但类似的建筑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如欧洲的城堡和监狱。
牢城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