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2:19
生机勃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它形容事物充满活力和动力,通常用来描述自然界、生物或社会活动中的活跃状态。
“生机勃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其字面意义和现代使用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活力和形象。
在**文化中,“生机勃勃”常与春天的生机和希望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成长。在社会层面,它也常用来形容经济或社会的繁荣发展。
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场景,如春天的花朵、儿童的笑声等,能够激发人们的乐观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个重新焕发活力的社区时使用过“生机勃勃”这个词,它帮助我准确地传达了社区的新气象和居民的积极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万物生机勃勃,/ 绿意盎然,生命之歌悠扬。”
想象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鸟鸣声此起彼伏,这种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机勃勃”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vibrant”或“thriving”可以大致对应“生机勃勃”的意思,虽然具体的文化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活力和繁荣的概念。
“生机勃勃”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它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表达活力和希望时非常有效。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环境状态。
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机】
木名。桤木树。
【引证】
《说文》-机,机木。从木,几声。 、 《山海经·北山经》。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单狐之山多机木。 、 左思《蜀都赋》-春机杨柳。
几案,小桌子。 同: 几
【引证】
《易·涣》。注:“承物者也。”-奔其机。 、 《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 《左传·昭公元年》-围巾几(机)筵。
【组词】
机杖、 机案、 机筵、 机榻
3.
【勃】
(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勃,排也。 、 《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勃,展也。
【组词】
勃郁、 勃屑
兴起;旺盛。
【引证】
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 、 《广雅》-勃勃,盛也。 、 《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勃然平世之俗起焉。
【组词】
蓬勃、 勃腾腾、 勃勃
4.
【勃】
(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勃,排也。 、 《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勃,展也。
【组词】
勃郁、 勃屑
兴起;旺盛。
【引证】
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 、 《广雅》-勃勃,盛也。 、 《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勃然平世之俗起焉。
【组词】
蓬勃、 勃腾腾、 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