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3:03
词汇“牢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牢”通常指关押动物或人的地方,如“牢房”;“豕”则是指猪。因此,“牢豕”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关在牢里的猪。
由于“牢豕”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比喻或象征,表达某种被束缚或限制的状态。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会使用这个词汇。
在古代**,猪是重要的家畜,关押猪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下,如惩罚或特殊仪式。
由于“牢豕”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牢豕”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用于描述被囚禁的动物或某种被限制的状态。
“牢豕”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相对明确,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并不常见。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用法和古代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1.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
2.
【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 《小尔雅》-彘,猪也。 、 《礼记·月令》。注:“水畜也。”-食黍与彘。 、 《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 、 《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 、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