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3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37:25
“以口问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口来询问内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出决定或表达意见之前,先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和思考。它强调了自我审视和内心对话的重要性,是一种内省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以口问心”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深思熟虑。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建议某人在做出决定前要三思而后行。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探讨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以口问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自我反省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个人在行动前要深思熟虑,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相契合。因此,“以口问心”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稳和深思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静谧的环境中,闭目沉思,寻找内心的答案。这种情感反应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我面临重要的决策时,我都会提醒自己“以口问心”,确保我的选择是基于深思熟虑而非冲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以口问心,星辰为证,心声如泉涌。”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人坐在窗前,月光洒在脸上,闭目沉思。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宁静,偶尔传来远处狗吠或风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sten to your heart”或“introspec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内心对话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以口问心”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我,也鼓励我在做出决策时更加谨慎和理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美学。
[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杨佥宪]~,计较已定,踱将出厅来。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