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22:2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22:21:58
“棉手闷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用棉花填充的手套,这种手套通常比较厚实,用于保暖。字面意思是由“棉”(棉花)和“手闷子”(手套的一种俗称)组成,基本含义是指一种保暖的手套。
在文学作品中,“棉手闷子”可能被用来形容冬天的寒冷或者人物的朴素生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用于日常对话,描述实际的保暖用品。在专业领域,如纺织或服装行业,可能会更详细地讨论其材质、制作工艺等。
“棉手闷子”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北方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普通话吸收。在早期,由于物资匮乏,棉手闷子可能是冬季保暖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这个词在老一辈人中较为常见。
在*北方,由于冬季寒冷,棉手闷子是常见的保暖用品。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物品,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惯和文化特色。
提到“棉手闷子”,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冬日的温暖和朴实的生活。它带有一种怀旧和亲切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棉手闷子可能与童年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比如和家人一起过冬的情景,或者是在雪地里玩耍的温暖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将“棉手闷子”作为冬日温暖的象征:
雪花飘落,世界一片洁白, 棉手闷子,守护着指尖的温暖。 回忆如织,岁月静好, 在这寒冷的季节,心却温暖如春。
视觉上,棉手闷子可能让人想到厚重的棉布和柔软的棉花,以及冬日里人们戴着它们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冬日里踩雪的声音,或者是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对话。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保暖用品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制作材料,例如在西方,可能会有羊毛手套或皮手套。
“棉手闷子”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以及个人的情感记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棉】
(会意。从木,从帛。植物名)。
木棉,也叫“攀枝花”、“英雄树”。
【引证】
《广韵》-棉,木棉,树名。《吴录》云:其实如酒杯,中有绵如蚕绵,可作布。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闷】
(形声。从心,门声。本义:烦闷;愤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闷,懑也。 、 《易·乾卦》。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遯世无闷。 、 《楚辞·九章·惜诵》-中闷瞀之忳忳。 、 《聊斋志异·促织》-忧闷欲死。
【组词】
闷闷渴渴、 闷怀顿释、 闷恹恹、 闷嗗咄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