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0:37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术语,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具有两个或更多不同的人格状态或身份。这种现象在专业领域中更常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患者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记忆和情感状态。
“多重人格”一词源于对精神病学现象的描述,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定义和理解逐渐精确化。DID的概念在19世纪末被正式提出,并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不同的文化中,多重人格或DID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在一些文化中,这种现象可能被视为超自然或神秘的,而在科学和医学发达的社会中,它被视为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
多重人格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恐惧,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心理的深层次和未知领域。它也可能引发对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多重人格的概念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性格多变或难以捉摸的人,尽管这种用法并不科学。
在诗歌中,可以将多重人格比喻为一个人内心的不同声音或欲望的冲突,如“我的心中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渴望光明,一个沉溺于黑暗”。
在视觉艺术中,多重人格可以通过多个人物形象的叠加来表现,而在音乐中,可以通过不同旋律的交织来象征不同人格的共存。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多重人格的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和理解。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用神话或传说来解释这种现象。
多重人格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也触及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探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