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0:42
包羞忍耻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忍受羞辱和耻辱。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不公正或困难的情况时,能够忍耐和承受,不轻易表现出愤怒或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包羞忍耻 常用来描述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尴尬或不公时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策略。
包羞忍耻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忍耐和坚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包羞忍耻** 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这种忍耐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有助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既有对坚韧不拔的敬佩,也有对忍受不公的同情。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尊严和信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包羞忍耻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评价时,我选择了忍耐和努力改进,最终赢得了同事和上级的认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中,我包羞忍耻,
不屈的灵魂,等待黎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暴风雨中站立,尽管被风吹雨打,但他依然坚定不移。这样的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包羞忍耻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in and bear it”(苦笑并忍受),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忍耐和坚韧的精神是相似的。
包羞忍耻 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忍耐和坚韧的价值,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策略。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性和深度。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女子能留身后名,~漫公卿。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
3.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4.
【耻】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引证】
《说文》-耻,辱也。 、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 、 《论语》-行己有耻。 、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 、 《国语·越语上》-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 宋·刘开《问说》-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
【组词】
无耻(不顾(知)羞耻、 羞耻、 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