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8:16
折鼎覆餗(zhé dǐng fù s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折断鼎足,打翻饭锅”。这个成语比喻因小失大,或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严重后果。它强调的是因为一点小错误或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文学作品中,折鼎覆餗常用来形容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导致整个计划或事业的失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风险管理中,它可以用来警示人们注意细节和预防潜在的风险。
折鼎覆餗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折肱知为良医,折鼎覆餗,其何伤哉?”原意是指即使折断了鼎足,打翻了饭锅,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后来,这个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用来比喻因小失大。
在**传统文化中,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重要的礼器。因此,折鼎覆餗这个成语也隐含了对权力和责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谨慎小心,避免因小失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反思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延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折鼎覆餗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折鼎覆餗融入到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中:
人生如棋局,一步错,折鼎覆餗。 细思量,勿轻举,免得悔恨长。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古老的鼎被打翻,食物散落一地的场景,这会给人一种混乱和损失的感觉。在听觉上,可能是鼎倒地的沉重声音,让人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ill the beans”(泄露秘密),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也有因小失大的意味。
折鼎覆餗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小心,避免因小失大。它不仅是一个警示,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祏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
3.
【覆】
(形声。覆盖,復声。本义:翻转,倾覆)。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注:“谓茨瓦也。”-见若覆夏屋者矣。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楚辞·天问》-覆舟斟寻。 、 《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 、 《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组词】
覆盆、 覆手、 覆杯、 覆水、 覆篑、 覆醢、 覆酱烧薪、 覆瓶
4.
【餗】
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
【引证】
《易·鼎》。孔颖达疏:“餗,糁也,八珍之膳,鼎之实也。”-九四,鼎折足,覆公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