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4:34
“抽筋拔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极度痛苦或劳累到极点的状态。其中,“抽筋”指的是肌肉突然收缩引起的疼痛,“拔骨”则是夸张地形容疼痛或劳累的程度,仿佛骨头都要被拔出来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抽筋拔骨”常用来形容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痛苦或劳累,如在战争、灾难或艰苦劳动中的体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经历的极度疲劳或痛苦。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体育,它可能被用来描述肌肉疼痛或过度劳累的症状。
同义词:
反义词:
“抽筋拔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通过对人类生理反应的夸张描述来表达极端的痛苦或劳累。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常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毅力。它反映了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痛苦和疲惫。它让人联想到极端的肉体和精神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仍能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途徒步旅行中体验到了“抽筋拔骨”的感觉。那次旅行虽然艰苦,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山川万里,步履蹒跚, 抽筋拔骨,心犹未寒。 风雨兼程,志在远方, 不屈不挠,终见曙光。”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疲惫不堪地躺在地上,汗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和肌肉疼痛时的呻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或“to be at one's wit's end”,虽然它们更多地描述的是精神上的疲惫,而不是肉体上的痛苦。
“抽筋拔骨”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痛苦和劳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毅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生动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1.
【抽】
(形声。从手,由声。本义:拔出,抽出)。
拔出,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
【引证】
《广雅》-抽,拔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每射,抽矢菆。 、 《庄子·天地》。李注:“引也。”-挈水若抽。 、 《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组词】
抽简禄马、 抽匣、 抽毫、 抽宝剑;抽刀
2.
【筋】
(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肉之力也。 、 《素问·五藏生成论》-诸筋者,皆属于节。 、 《考工记·弓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 、 《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 、 《荀子·劝学》-筋骨之强。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先折筋骨。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
【组词】
筋皮、 筋厮锁、 筋血、 筋条、 筋马
3.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